说使得openai订阅量骤降也是没有夸张,消息称野卡平台40多万用户中ChatGPT plus订阅用户保守估计有15万以上,就连博主的plus也差点因它而中断订阅
快速结论
据博主与野卡客服沟通获知:
1.对方表示需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
2.调查周期以及处理结果时间会很长
3.余额以及已开卡调查期间无法使用了
4.余额如何处理需要等官方调查结果
5.从野卡回复信息人员语气发现,他们对待本次调查很悲观
- 2025年7月12日起,野卡(WildCard)出现官网无法访问、充值通道被封等重大异常,舆论迅速发酵为“跑路”。
- 7月13~14日,野卡对外称“非主观意愿导致服务器关闭,并非跑路”,随后一度恢复部分消费功能,但充值和退款仍不可用。
- 7月22日,野卡公告称“为配合监管调查”,全面暂停消费、充值、提现、退款和注册功能。
- 从整体情况看,更像是因监管与上游支付通道受限而停服,而非传统意义上的“卷款失联”。但由于用户资金无法自由支取、沟通不透明,公众体验等同于“跑路”。
- 更大背景是跨境虚拟卡支付受到国内外双重监管收紧,行业出清加速。
关键时间线
- 7月12日:野卡官网无法访问,充值功能关闭,用户无法正常使用。
- 7月13日:流出公告称“并非跑路”,而是因服务器被迫关闭,用户可通过邮件找回卡号。
- 7月14日:官网逐步恢复,消费功能短暂可用,但充值和退款仍处于关闭状态。
- 7月15日~8月初:用户反馈体验混乱,有人称部分功能恢复,有人称再次无法使用,信息不透明。
- 7月22日:野卡正式公告,称为配合监管调查,全面暂停消费、充值、提现、退款、注册等所有关键功能,风险等级陡增。
同赛道的 Infini Card 在6月中旬已宣布停止虚拟卡业务,但保留提现和退款通道,并退还开卡费作为善后措施,成为对照案例。
“跑路”还是“停服”?
- 官方口径:强调并非跑路,而是因监管和上游原因导致停服。
- 用户体验:官网无法访问、充值与提现不可用、客服和社群渠道异常、公告缺乏持续更新。
- 结论:从法律和官方角度看,它并不符合“跑路”的定义;但从用户角度,资金被锁定、信息缺失,已经等同于“跑路”。
深层原因:监管与上游夹击
国内监管趋严
2024年起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》实施,强调持牌经营、交易穿透和反洗钱。2025年支付牌照注销数量增加,非持牌或灰色路径面临高压。上游支付链路不稳定
虚拟卡平台通常依赖境外发卡机构和清算通道。只要上游风控触发(反洗钱、制裁名单、异常交易等),平台就可能被迫停服。资金合规风险
人民币充值到境外卡余额,如果缺乏合法合规的持牌渠道,就容易被认定为“无证支付”或“二清”,引发监管和银行风控介入。
影响评估
对用户
- 余额可支取性不确定;
- 各类订阅服务(如 GPT、云服务、流媒体)因无法扣款而中断;
- 跨境维权难度大,涉及取证与司法适用问题。
对行业
- 灰色虚拟卡通道将进一步收紧;
- 境外发卡方对中国交易的风控提高;
- 市场逐渐向持牌合规机构集中。
对AI与订阅生态
- 企业用户更倾向转向官方合规渠道;
- 个人用户使用低门槛虚拟卡的便利性显著下降。
个人用户的应对清单
- 余额优先:若有短暂恢复窗口,优先清空余额,避免资金被锁。
- 保留证据:保存交易记录、公告截图、客服邮件,作为维权依据。
分散订阅风险:
- 使用合规银行卡或官方礼品卡;
- 尽量选择能提供发票与正规渠道的代理。
- 识别风险:优先选择有牌照、资金隔离和公开透明的支付平台。
企业与团队的对策
- 合规采购:选择能签约、开票的官方企业版或合规渠道。
- 降低依赖:关键生产工具不要全部依赖单一虚拟卡,做好多活准备。
- 本地替代:结合成本与准确性,逐步引入本地模型或国内替代服务。
- 建立内控:订阅账单登记、凭证归档、应急切换流程必须建立。
关心的问题
Q:这算跑路吗?
严格意义上是停服调查,但从用户感知来看,提现受阻即等同跑路。Q:余额能退吗?
官方尚未提供明确退款路径,不排除有部分善后安排,但风险极高。Q:为什么频繁出现?
因为虚拟卡平台大多缺乏牌照,依赖上游链路,一旦风控收紧就全面停摆。Q:未来趋势如何?
行业会加速洗牌,最终只剩下少数合规、持牌、能穿透监管的渠道。
写在最后
PS:博主在这次封禁事件中损失近200$左右,引以为鉴!
野卡事件说明,虚拟卡虽便捷,但本质上处于高风险地带。对个人用户而言,“能用就用,别囤余额”是铁律;对企业而言,应尽快完成合规化迁移与多渠道准备。未来,小心前行!。
后续:加密货币 + Apple礼品卡
吸取虚拟卡平台接二连三的倒闭,损失惨重的我总结失败经验,发现既想让openai不封号又能有美刀充值的办法就是这个了,花些Gas损耗几乎忽略。具体方案不在这上面教,有兴趣的私下交流吧。

